項目介紹 Project Introduction
“菱”動 | 形塑漂浮空間——朗廷元著生活方式體驗館
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this is a law.
形式追隨功能。
—— Louis Sullivan(路易斯·沙利文)
項目簡介
項目位于武漢太子湖北路和海棠路交界處 ,東臨江城大道,南側為太子湖,西側為高爾夫球場,西南側的景觀資源充足。
建筑不應是一種突兀造作的存在,而是有溫度的空間和載體,不斷修正的人生體驗也將改變建筑的肌理和形態(tài)。通過的不同空間的形塑,使這座漂浮建筑打破傳統(tǒng)的范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具視覺張力的菱形世界。建筑師在“藝術與功能和諧統(tǒng)一”的基礎上,打造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體驗館。
規(guī)劃設計
選址在街角是形象最大化展示,建筑的轉折形成環(huán)抱型的城市空間,將場地劃分,形成熱鬧的前場和靜謐的后場空間。景觀得到充分的利用,擁有270°的景觀視野,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彰顯整個體驗館形象。
總平面圖
將所看、所聽、所接觸到的風景、路徑、廣場、梯段等綜合體驗的感性印象,轉換表述在人行流線上。展示富有情節(jié)般的路徑系統(tǒng),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轉換過程中的流線,會留下迂回繚繞的殘響余音,展示設計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建筑解析
方案伊始于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個仿生銹鋼板建筑,寓意為拔地而起展翅翱翔的雄鷹,可俯瞰太子湖全景。經過建筑師對場地和環(huán)境、功能及戶主的需求,利用符號的異化,重新組織梳理。打造一個具有展示性、體驗性以及可持續(xù)性的建筑。
體塊生成
設計手稿
剖面圖
建筑的邊界輪廓使用極簡線型燈帶,在星空之下顯得格外閃耀分明。外立面使用的三種不同材料層層遞進,更具層次感,使建筑在夜晚更晶瑩剔透。
后院景觀平臺不僅能引導人流,更是室內與室外綠地的轉換器。折線型階梯增加了景觀的可塑性,并與建筑形成呼應充滿了雕塑感。
以仿生的手法,利用鋁方通豎條狀序列形成肌理,紋理以翅膀上羽毛為原型,整個建筑物表現(xiàn)出折面雕塑般的動態(tài)整體性。水的出現(xiàn)模糊了建筑內和外的界限讓建筑跟環(huán)境充分融合。
功能組織
室內功能是將建筑所想表述的外在形式視為幾何體量組織成的關系面,設有咖啡廳、兒童活動區(qū)、娛樂文化場所、景觀書吧、VR體驗區(qū)等一系列體驗功能,使空間充分利用并有可延續(xù)性。功能布局的形式能體現(xiàn)空間中的穿連性,不同空間的打開與聚攏,視覺從寬入窄再到寬,靜靜感受空間的張力,沉浸其中。
進入前廳大堂,以精雕細琢的雕塑展現(xiàn)無處不在的現(xiàn)代時尚感,材質的搭配與燈光色彩的調諧,讓設計流光溢彩;順階梯而上,自然光線經由大片玻璃灑入室內展覽空間,將外景一覽無余。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建筑空間的品質從來不是無心插柳,而是精心打造而成。建筑師先構思水中漂浮的空間概念,再通過功能需求形塑空間,并強調建筑的整體性、空間的連續(xù)性、環(huán)境的有機性以及人在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的能動性。